大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上升趋势明显,死亡率继续攀升,双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据统计,2015-2016年我国新发肠癌患者约38万,因肠癌死亡的患者约19万。在重庆等大城市,大肠癌已经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了;在台湾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更是已连续8年高居当地恶性肿瘤榜首。也有人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大陆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可能会超过肺癌,成为新“癌王”
为何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快,偏爱发达地区?
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关键还有两点:
一、“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
“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食物滞留时间,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患大肠癌风险。很多年前,美国关于结直肠癌预防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少吃红肉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同时,大量的研究也显示,素食或低肉饮食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二、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也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患癌的风险,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运动的人居多的原因。
大肠癌:可防可控可治愈
当然,大家也不用过于紧张、谈癌色变。和其他癌症不同,结直肠癌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
首先,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即,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或炎症演变而来的,大致过程: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晚期腺癌。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二三十年。
这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等于把癌症扼杀在了摇篮里。即使确诊时已经癌变了,但只要还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还是非常理想的。
在我国,85%-90%的Ⅰ期-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实现临床治愈(3年不复发即为临床治愈),即,每10个Ⅰ期-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八九个都是可以治愈的。
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肠镜下摘除病变,不仅创伤小,而且出血少、恢复快,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
45岁后定期做肠镜
我国在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相比20年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治愈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现为47%)。虽然,这一数据与美国的65%、欧盟的56%,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流行病学调查和专项筛查显示,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上。因此,45岁以上的人,最好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尤其是高危人群:
家族有大肠癌史的、本人有肠息肉的、本人有癌症史的,以及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精神高压、慢性胆道疾病史等。
4个信号要警惕
除了早期筛查,还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结直肠癌的症状千变万化,但最典型的是大便习惯或性状的改变,具体地说——
1、原来大便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
2、大便突然变细,甚至便血了;
3、原来经常便秘的,突然开始拉肚子了;
4、大便突然有黏液了,无论是鲜红色、酱油色,还是果酱色,都是不正常的,虽然它们可能只是痔疮,并不是癌,但不能忽视,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