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且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逐渐增加。
1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有多种分类依据,
2慢性胃炎的病因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Hp感染: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感染者几乎都存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可致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上皮内瘤变和胃癌。
❂自身免疫: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胃组织不同组分的自身抗体,如内因子抗体(IFA,可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恶性贫血)和壁细胞抗体(PCA,可破坏分泌胃酸的壁细胞),造成相应组织破坏或功能障碍。
❂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的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冷、过热、粗糙、刺激性食物、浓茶、烈酒、咖啡等)可致胃黏膜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药物/化学因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塞来昔布)和胆汁反流都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其他: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所致的胃炎则比较少见。
3慢性胃炎的诊断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部分还伴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并不完全一致。自身免疫性胃炎可长时间缺乏典型临床症状,首诊症状常以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胃镜+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
✽内镜表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片状发红、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染色或电子染色可进一步精查病灶性质。
✽病理学特点:Hp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及肠化生。
❂实验室检查:
✽Hp检测:对慢性胃炎患者建议常规检测,非侵入性方法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Hp-ureabreath test,Hp-UBT)为首选。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Ⅰ、Ⅱ及胃泌素-17(gastrin-17,G-17)的检测: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
4慢性胃炎的治疗
❂Hp阳性慢性胃炎:根除Hp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可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相关性慢性胃炎:评估患者是否可停相关药物;对于必须长期服用的患者应进行Hp检测,阳性者应根除治疗,并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加强抑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症状予药物针对性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刺激、粗糙食物,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
❂中医中药:中药及针灸治疗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5慢性胃炎的随访
❂对于已行Hp根除治疗者,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根除成功与否。
❂动态监测血清PGⅠ、Ⅱ以及G-17水平,结合抗Hp抗体有助于胃癌风险分层,辨识出高危个体进行胃镜检查。
❂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癌变率,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行内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随访。
✽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需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
✽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6个月左右随访1次。
✽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总结一下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较稳定。
慢性胃炎的确诊依赖内镜+胃黏膜活检。
对于Hp阳性的患者建议根除Hp治疗。
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率。
定期复查胃镜利于动态监测病情,防患于未然。
生活方式干预和良好的心态对慢性胃炎的防治十分重要!
运城众泰肛肠医院专家提醒:看完这些内容,如果还没有解决你的疑问与困惑,可>>点击免费咨询,或在微信小程序搜索运城众泰肛肠医院对您的疑问进行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