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总遇到这样一些症状,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胀,胃痛,反酸甚至出现睡眠障碍等。这很可能是慢性胃炎找上你了!很多慢性胃炎患者经常问:为什么这么一种常见病,反反复复,总治不好呢?
慢性胃炎本身与胃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发现胃部不适时,若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可以通过调理控制住病情。但如果任由炎症发展,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和调养,慢性胃炎就容易发展成胃溃疡,进而有可能发展成胃癌。
什么是慢性胃炎?
运城众泰肛肠医院指出慢性胃炎,简单来说,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的胃粘膜的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意义的胃炎(gastritis) 概念:
1.常用于解释消化不良症状
2.指胃部炎症,伴随器质性黏膜改变
(消化不良症状与组织学或内镜下胃炎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中国版教科书(《实用内科学》第13版)对胃炎的定义:胃炎是一种病理状态,指胃黏膜对各种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通常包括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三个过程。
幽门螺杆菌
这是一种寄生于人胃黏膜的细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胃癌I类致癌原。
在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平均值在50%左右。其中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较高( 55%->95%) , 发达国家则较低;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 Hp感染率则相对更高。此外,在同一国家内和不同国家之间 , Hp感染率可能有显著差异。 而在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Hp感染差异较大。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在40%-50%。
由于不同的菌株致病力是不同的,且不同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不同,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后果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被感染后可能无症状(70%),还有些人会出现消化不良(10%)的情况,更严重者会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15-20%)甚至胃癌(1%)的情况。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极其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Hp感染会显著增加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
那么是不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会发展成胃癌呢?从慢性胃炎到胃癌有多远?
主任介绍到,肠型胃癌发生有一个成熟的Correa模式,Hp感染可触发一系列胃黏膜的改变,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甚至发展成胃癌。
其中荷兰的一项全国范围队列研究,通过对9万余例胃炎病人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只有0.1%的患者发展为胃癌。
据主任介绍,幽门螺杆菌继续感染、其他胃炎病因持续存在、生活饮食不注意、有胃癌家族史等原因会增加罹患胃癌的几率,从慢性胃炎到胃癌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因此前期的预防及干预至关重要。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高于当地人群中Hp感染率。目前我国Hp感染率高达55.8%,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
一项多中心全国性研究,入组33个分中心共8892例所有行上消化道内镜评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症状及内镜发现等,旨在评估中国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现状。研究发现,13.1%的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常见表现依次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和早饱感。
据主任介绍,并没有某一个症状是慢性胃炎的特异性症状,因此不能通过症状来判断是否患上了慢性胃炎。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个体内脏敏感性有差异。
但有一些症状需要格外注意,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胃癌的发生,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严重或持续腹痛
呕血、呕吐物黑
便血或黑便
不明原因消瘦、贫血
除了出现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报警症状,以下这些人也应该进行胃镜筛查:
来自胃癌高发区
HP感染
既往有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家族史:胃癌患者- 一级亲属
有胃癌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血清PGI≤70ng/mL, PGI:II≤3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除了根除幽门螺杆菌,更重要的是定期检查、随访,目前并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疗。有部分研究表明某些维生素可能有助于延缓萎缩性胃炎的进程,从而降低癌变风险,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但如果出现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Menetrier病(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及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一定要定期做胃镜随访、监控。